董琳丨泉脉入清渠:红旗渠精神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
“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,历久弥新,永远不会过时。”红旗渠是巧夺天工的杰作,它蜿蜒于巍峨起伏的太行山脉之上,犹如一条璀璨的玉带展示着林州人民的信仰、梦想和力量。红旗渠精神,犹如一盏明灯,昭示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,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、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,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。
一、红旗渠精神彰显了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的主动性
有诗云:“太行山水贵如油,谁知人间几多愁;旱魔是个无情兽,害的人们无处留”,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林州人民面临干旱的真实写照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干旱问题依旧严峻,全县550个行政村,就有307个村没水吃。其中跑5公里以外取水吃的有181个村,跑10公里以外取水的有94个村。当时全县有90多万亩耕地,只有1.3万亩能浇上水,基本上全是旱田。
纵观历史,我们知晓林州缺水干旱的艰难生活。面对恶劣环境与艰苦条件,无数林州儿女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,迎难而上,砥砺前行,重新安排了林州河山。林州人民的坚强意志,使漳河之水像温顺的羔羊一样,潺湲而来,滋润着林州大地,也使林州人民对美好生活未来充满憧憬和自信。红旗渠的筑成,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以马克思主义主客观规律为指导,发扬人民群众的创造性、艰苦奋斗精神而进行的伟大斗争;是林州人民意志的胜利,是他们发挥主体能动性,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成就。
红旗渠精神深刻揭示和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。当前乡村振兴方兴未艾,通过党的领导,增强历史主动性,弘扬红旗渠精神,使得广大农民和各界群众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发挥力量的途径,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建设美好家园,创造幸福。
二、红旗渠精神体现了走群众路线的伟大力量
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落实到实践之中,必然要走群众路线。群众路线,是党的事业胜利的法宝之一,是共产党人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根本方法,也是党永葆青春、与时俱进、开拓创新的根本途径。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,其道路是依靠群众,其目的是为了群众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,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。这也是共产党人奋斗的根本目标之所在。
修建红旗渠工程,是在物质和技术条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开展并完成的,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人民群众主体性力量、一切依靠群众、一切为了群众的典型表现。红旗渠工程的发轫,完全是为了林州人民的根本利益,解决他们生产生活的水源问题。在修渠的过程中,充分发扬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,“没有炸药自己造,没有工具自己找,没有技术自己学,没有石灰自己烧”,排除万险,克服困难,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了工程。
红旗渠精神是党的人民主体思想和群众路线的最好诠释,表明了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和各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,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。共产党人能做到“为了群众是目的,依靠群众是根基,动员群众是前提,带领群众是本职”就会受到群众的拥护,凝聚群众力量,团结协作奋斗,创造人间奇迹。
三、红旗渠精神凝聚着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
马克思说:“激情、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”。中国共产党充满着高蹈的精神气概和藐视一切障碍的大无畏精神,“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”,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引领着共产党人走完艰苦卓绝的“长征”。在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,我们也看到了令太行山为之而颤抖的昂扬斗志和激情,也只有在这种激情中,在“愚公移山”和“精卫填海”坚忍不拔意志的推动下,才能完成历史的创举。
激情、热情和坚韧意志的源泉是矢志不移的信仰、无私奉献的坚守。唯有信仰并坚守才能迸发无限的精神力量。林州人民在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仰激励下,在“重新安排林县河山”而对土地的坚守中,绽放了最美的花朵——红旗渠。今天,我们更应该牢记使命,坚定为国家社会奉献的信念,恪守本心和本职,为个人、民族和国家的“梦想”而去努力奋斗。
如今,新一代林州人已经迈入了“富太行、美太行”乡村振兴的新征程,他们传承祖辈们的信仰——为了社会主义事业;他们坚守脚下的土地——林州的大好河山和明天的幸福生活。这是林州人,也是所有为乡村振兴奉献的人,继续坚守、奋斗、发展、繁荣这片土地的强有力的精神“本质力量”。
(作者:董琳,半岛官网入口网页版登录哲学所,曾荣获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。)
来源:河南乡村频道
责任编辑:晓晓